波浩渺,在大雪当中苍茫无际,时有大浪涌起,仿佛在云海间翻腾,只是相较于眼前的诗情画意,张云起心里想的是这幅景象背后意味着什么,胡宪峋在95年的最后一天来这里调研的深刻意味是什么。
\n
张云起来之前是特地了解过的。
\n
他知道,洞庭湖作为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之肾,生态湿地,也是湘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粮油、水产和养殖基地。湘南地区能够连续四十多年水稻产粮位列全国第一,洞庭湖居功至伟。
\n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长江中上游、四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湖区泥沙大量淤积,蓄洪和泻洪能力减弱,湖床和水位不断抬升,湖面面积急剧减少,一百七十年来,洞庭湖已经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截止至1995年的最后一天,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已经下降至2625公里!
\n
在79年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密集,洞庭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也进去了加速阶段,但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水土流失严重,各类水患频发,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初步估计,洞庭地区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150亿!这可是1995年150亿,甚至远远超过了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江川这一个地级市的国民生产总值,极为夸张,严重影响了湘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
\n
根治水患,推动农渔业集约化现代化,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现洞庭湖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n
今年年中的时候,胡宪峋陪同朱副总考察洞庭时,副总就明确指出:“洞庭湖的发展要有一个长远规划,首先就是洞庭湖的水面要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其次要在沿湖以外的地方规划几个城市,把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好,然后一年一年把人往里搬。围着湖的几个大城市,将来就是旅游城市。”
\n
至此,洞庭湖项目规划办公室成立。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