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但是并没有人买。”宋麒泄气道。
\n
“当然没有人买,”于曼颐说,“我都没听过这些东西,我怎么会买自己没听过的东西呢?”
\n
“对,所以我们调整了路线,”一处折断已经捆牢了,宋麒试了试强度,拿出一根铁丝,去修补风筝的另一处关节,“我们开始在上面连载小说。”
\n
小说于曼颐是懂得的。
\n
“小说就是话本,”她说,她毕竟稍稍识字,“杜丽娘,西厢记,还有聊斋,对不对?”
\n
“那已经过时了,”宋麒说,“我们的报纸是一份份连载的,要让人每期都买,就得写现下流行的故事。等他们看完了新一期的小说连载,便会顺带着看几眼副刊的科学,民主和主义……”
\n
而于曼颐对科学、民主和主义毫无兴趣,她将话题拉回自己熟悉的话本领域,穷追不舍地问:“那时下流行什么样的故事?”
\n
宋麒低下头,开始专注地修理风筝。
\n
他实在难以启齿,眼下最流行的故事,就是专注才子佳人情爱的鸳鸯蝴蝶派。虽说有不少同学甚至老师将这一流派批为“媚俗低级”,但自从他们的报刊开始连载鸳鸯蝴蝶派的情爱故事后,销量和以往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n
销量一上来,对他们报刊粗制劣造的批评也随之而来。宋麒认为他不能再放由这本报刊的插图只有同学画的野草野花,决定筹款增添版面,并招聘两名专业的编辑人员,负责美工与文字排版。
\n
他们都没料到,这一筹就把本报最重要的连载写手宋麒筹得生死不明,筹进绍兴乡下的地窖。筹得不但新版面没有了,讲到一半的故事也只能换人执笔,并因为更新质量下滑被读者们痛骂。\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