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信点燃的瞬间,冲天火光映红了半边江水。东南风骤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军水寨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哭喊声、爆炸声与江水咆哮声交织,炽热的气浪扑面而来,周瑜站在指挥船上,看着这地狱般的景象,心中却并无快意,只有对战争残酷的深深叹息。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曹操残部弃船登岸,沿着乌林小道仓皇逃窜。早有防备的周瑜,早已命吕蒙率三千精兵设伏。山谷间草木茂密,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吕蒙望着这天然的伏击之地,想起兵法中“行火必有因”的告诫,当即下令砍伐灌木,堆积道旁。当曹军进入伏击圈,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如雨落下,干枯的草木瞬间燃起熊熊烈火,阻断退路。曹军士兵在火海中挣扎,惨叫声回荡在山谷,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吕蒙握紧手中长枪,看着这惨烈的一幕,心中默默念道:这便是战争,非生即死。
战后,周瑜登上赤壁山巅,望着仍在冒烟的江面,久久不语。江水裹挟着焦木缓缓东去,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熏得人眼眶发疼。他轻抚腰间的《孙子兵法》,喃喃道:“孙子所言‘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诚不欺我。若无对风向的精准预判、对地形的巧妙利用,以及黄盖诈降的周密布局,只怕我军早已葬身火海。”夕阳西下,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与远处燃烧未尽的战船一同,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格局,更让《孙子兵法》的火攻谋略,成为了后世传颂千年的兵家典范。而周瑜心中明白,这胜利背后,是无数将士的鲜血,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战争的代价,太过沉重。
祁连山麓的冰火奇谋
唐武德三年深冬,河西走廊的朔风裹挟着砂砾,如刀刃般刮过唐军将士皲裂的面庞。李靖伫立在临时搭建的牛皮大帐中,苍老的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案几,羊皮地图上,吐谷浑营地的标记像一根刺扎在祁连山隘口。帐外传来战马的嘶鸣与伤兵的呻吟,更添几分肃杀。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亲率二十万铁骑驻守此地,其营地前临滔滔湟水,浪涛拍岸声日夜不绝;背靠终年积雪的冰峰,皑皑白雪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目寒光。唐军此前三次强攻,均因敌军据险而守,被箭矢与滚石逼退,河岸滩头至今还散落着染血的断枪残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将军,吐谷浑人依湟水扎营,我军若强行渡河,必遭箭雨攒射。"副将张宝相的声音带着焦虑,他指着地图上蜿蜒如银蛇的湟水,"对岸峭壁上布满了望塔,我们的一举一动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