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中采取更有利的行动,进一步强调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空谈道德与信义。
三、曾参至孝:孝道典范与行事局限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道闻名天下。他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母亲在家思念他时,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在外面就能有所感应,立刻赶回家中。父亲曾点去世后,曾参对父亲的祭祀极为重视,即使后来家中贫困,每次祭祀父亲时,他都会尽力准备丰盛的祭品,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敬意。
然而,苏秦将曾参的至孝与自己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纵横捭阖相对比,指出像曾参这样专注于个人品德修养与家庭伦理的行为,虽然值得尊敬,但在处理国家政治、外交等复杂事务时,仅仅依靠这种个人的高尚品德,难以达成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等实际目标,借此说明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不同的行为方式与策略。
四、解杨使宋:表面诡诈背后的忠义
春秋时期,楚国包围宋国,形势危急。晋国为援救宋国,派遣解杨出使宋国,让他传达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信息。解杨在前往宋国途中,不幸被郑国抓获,并被献给了楚国。
楚王深知解杨使命的重要性,便以重金贿赂他,要求他向宋人传达相反的信息,即晋国不会前来救援,劝宋人尽早投降。解杨面对诱惑,假意答应了楚王。但当他登上楼车,面对城内焦急等待的宋国军民时,他毅然违背与楚王的约定,大声传达了晋君让宋人坚守的命令。
楚王得知后大怒,要将解杨处死。解杨却从容说道:“君王制定正确命令是义,臣子执行命令是信,信要承载着义才有价值,我从君主处接受命令,就只有以死完成使命,不能被贿赂。”解杨表面上对楚王的欺骗行为,看似诡诈,但实则是对晋国君主的忠诚,对国家大义的坚守,深刻诠释了在特定情境下,行为的本质与表象可能截然不同,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对错。
五、叶公语孔子:道德评判的相对性
叶公与孔子交谈时,讲述了自己乡里发生的一件事:有个被称为“直躬者”的人,发现自己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偷窃是不道德且违法的行为,于是这个儿子选择向官府告发父亲。叶公认为,这体现了儿子正直无私的品德。
然而,孔子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回应叶公:“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为,在父子亲情关系中,相互隐瞒过错,才是真正的“直”。因为在他所倡导的儒家伦理体系中,亲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