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外国艺术品收藏家研习华夏文化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对黄老先生的画一时间惊为天人,可以说,画中一草一木都有说法,一山一石都有典故。越是往深了研习华夏文化,越是觉得这幅画含意深刻,研究到最后都快魔障了。
干脆结伴来到华夏,研究华夏画中讲究的意境是种什么体验。
最后总结出华夏画中所谓的意境,不同于抽象派,宗教派那种肤浅的,不知所云的意义,华夏画的意境更类似于精神毒药,一旦深入研究就有一种不可自拔的愉悦感。
那种深入人心的,难以名状的,让人浑身颤栗的爽点。
他们见黄大师时,黄大师正在创作一幅画,只是笔沾浓墨,不用任何色彩,只是寥寥数笔,看似一团乱墨中,一头驴子便跃然于纸面。
那驴子没有眼睛,没有鼻孔,没有光线变换,但任谁来看,都是生机勃勃,活灵活现。
二人当时将黄老奉为天人,苦求黄老再给他们画一幅画,意境越深奥越好。并当场表示,愿意出资一千万美元求购。
黄老缺钱,他需要钱来维持他的艺术创作,也需要知名度来吸引更多的华夏学子来跟他学习。经过慎重考虑后答应了这二人。
于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作出这幅名为《千山宿雪》图,画一收笔,两个外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欣赏起来。
这幅画给他们二人的感觉就是冷 ,这是最表层的体验,再深层次就是孤寂,又是那种说不出来的孤寂。
这种意境,这种感觉是西洋画永远也表达不出来的情感。
一千万,毫不拖拉,当时转账。
不过,黄老总感觉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觉这幅画没有直抵人心意境。
外国人文化底蕴浅,入木三分便大呼神奇,可黄老却不甚满意,若干年后,有后来人青出于蓝,再见自己的作品少不得称呼自己浪得虚名。
让华夏人嘲笑也就罢了,要是让这些猪一般的外国人嘲笑,九泉之下也要臊得老脸通红。
思来想去,还是找到了杨怀古,请他给出个主意。于是杨怀古就极力推荐了李云。
李云见到画作时,也有一种黄老的那种感觉,不过作为有两段记忆的李云很快就找出了问题所在。
那就是所含意境,不吐不快。
于是,心意所至,也没有征求黄老的意见,提起笔来便在画的一角提笔就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