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的铜钱递给韩信,当作路途费用,但韩信坚决不肯接受。
"夫人,您的饭菜我已受惠良多。此去咸阳求官,待我发达定会回报您的厚恩。"韩信保证道。妇人表示钱虽不多,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您留着吧,我堂堂男儿,技艺在身。一路顺风,无需担忧衣食。告辞!"韩信并无贵重物品,只背着锈迹斑斑的剑踏上前往咸阳的官道。因无钱财,起初饥饿时,他在路边寻找野果和小鱼充饥。
第三天,韩信忍饥挨饿,每日跋涉百里,仅靠野果和偷来的红薯勉强维系体力。眼看就要饿倒在路边,县衙差役恰巧路过。
"萧大人,这次押送民夫筑墙结束后,我们能参观一下陛下宫殿吗?听说阿房宫极尽奢华,但我们从未亲眼见过。"亭长刘季,年约四旬,衣衫褴褛,向县吏萧何问道。
"别胡思乱想了!我们这样的身份,哪有资格进入皇宫?想看阿房宫,恐怕连大门都进不去就得被棍棒赶走。刘季,规矩些,别有不该有的念头。"萧何严肃警告这位没见过世面的小混混,提醒咸阳不同于沛县,不是随意游玩之地。
"我们也不是要进去看,远远望一眼,大致领略一下,也算没白来一趟咸阳。"刘季嬉皮笑脸,毫不认真地回应。
萧何不愿理会这位厚颜 之人,他的视线却被路边一个步履蹒跚的少年吸引。少年衣衫褴褛,背负着一把破旧剑,即便处境艰难,仍试图维持士人的尊严。秦国自战国而来,士农工商四等,唯有士人才有佩剑和为官的资格。
萧何身为多年的县吏,眼光敏锐,一眼便辨认出少年背上的破剑剑柄,那是昔日韩国贵族的象征,但如今已是满目疮痍,不再显赫如初。得知少年乃是韩国贵族后裔,如今却落魄如乞丐,萧何心中涌起同情。出于同病相怜,他出声询问韩信。
"小伙子,你叫什么?从哪里来,要去何处?"韩信见萧何官差打扮,便如实回答:"我叫韩信,来自淮阴,要去咸阳。大人有何事?"在秦律之下,对官员隐瞒实情同样是大罪。萧何接着问:"韩兄弟,你年轻力壮,为何独自一人前往咸阳?"
韩信瘦弱的身躯显得孤独而坚韧,他解释道:"我是孤儿,想在咸阳寻找生计,如果能有幸见到秦国国师,此生无憾!"他的眼神里带着朝圣般的虔诚,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国师是指那位推广红薯和稻米种植,免费发放种子与农具的人吗?"刘邦等人内心对国师充满敬意。刘邦身为沛县亭长,家中贫困,自从国师推行曲辕犁和龙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