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或要救济旁人,想要用斋都必须亲自到此,先来后到排队,哪怕是监寺、住持。且食多食少都要自己盛菜洗碗,不许由人分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洵道:
“这规矩颇好,免得一个人给三五个人带饭,害得身后的人好一顿苦等。”
弘信摇头道:
“非也,僧人吃斋,须聚在一堂由年长的师兄分派,本就不许替人取食。此处改动并不大,改的是一律平等先来后到。
更重要的是让僧人自己盛,因往来挂单的僧众多了,亦不免夹杂逃罪的案犯,我们不愿把米粮盛到身怀罪孽又不思悔改的人碗中,怕他吃饱了,有力气去害人,这反而成了我们的业障。
且米粮颇贵,本寺虽香火鼎盛却也不会把香火钱用在此处,稀粥青菜而已,许多逃罪出家的僧人吃不惯就待不下去,真心皈依的僧众又能得修持,故而本寺才能得些闹中之静。”
众人都没想到会是这样,不过倒也是,很多罪犯改换形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剃头剃须了。官府通常又不怎么盘查出家人,因为好多出家人都是习武的,又有好多罪犯是真的花钱买了度牒或抢了度牒的。
形貌变了,度牒上又不会记前科,查了也白查。对寺庙也一样,有僧人来挂单,人家有正经度牒,究竟是收还是不收?这确实又成了个问题。
离闹市近的寺庙很容易成为罪犯们选择藏匿的地方,他们受不了荒山野寺的清苦,在闹市附近还能偶尔想到办法开一顿荤。哪怕是去偷鸡摸狗也好,从猫嘴里抢点死蛇死老鼠也成,总好过在荒山里三天吃五顿不加油盐的树皮草根还要把一身鲜血献给蚊子的好。
李叔道:
“法师还真是坦诚直白,不过这稀粥小菜真防得住那些人吗?”
弘信道:
“阿弥陀佛!若防不住,那最起码也省了钱。”
众人都被这话逗笑了,头一次见这样的僧人,还是这样的老僧,以前怕不是个道士吧?
岂料弘信又道:
“信善们捐的香火钱若吃进人面兽心的罪犯肚里,那这功德箱还不如劈碎了烧一炉旺火。香火钱更不应是信善们花钱养和尚,钱要做出真正的功德,这才有福报回到香客身上。老衲以为,供养和尚不是功德,修桥补路、救济孤残才是切切实的的大功德!”
弘信如此一说,大家都不由得敬佩起来。很多人宣扬的是供养僧人也是功德,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