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后端与灌渠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涿县实在是因为地理位置太低洼,又有太行山拦截水汽,导致了这里极易受到洪水侵袭,每年都得淹几次,好在当地主要以放牧为主,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北平,这次算是保住了基础的生产。
\n
但不能一直这么下去。
\n
辛屈想了一阵后又说:“既然你认为涿水一定要从天津入海,那就安排一下。还有就是有意识的在入海口圩田,也不用耕种,就尝试养一些贝类,还有就是燕山与太行山挖矿遗留的石头,全部用竹筏顺流而下,堆在天津外围,帮助淤泥填海,最多二十年,此时的天津,就能利用海河水系,淤出万亩良田。”
\n
“是。”骨碌小癸记了下来,他最近也在折腾圩田的事情。
\n
古之冀州有九河,华北平原更是黄河与海河交汇纵横的地方,人类在这里生存,主要依靠黄河与海河的泥沙堆积。
\n
因此想要在这里大规模生产,整束河道,冲沙入海,圩田拓宽,就是必须要做的手段。
\n
这种事情不能私人来做,只能交给国家这样的机器才能完成。
\n
“对了,最新一批的盐碱地洗盐的结果出来了,苜蓿草能够很好的生长。大概有两万亩的草场,我建议是养马。你将马场全部安排在关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对于关内的破坏可不小。”
\n
“两万亩草场,又能养多少战马?”辛屈呵呵两声说,“行了,我有计较,你且先把水旱灾难解决了再说。”
\n
听罢,他也就不再多言,下去安排。
\n
辛屈站了一会儿,直到西边开来了一列列旗帜,从辽西旅的番号,一直到邛方、土方、有癸氏等等。
\n
“来得倒是很快。”辛屈咂咂嘴,原本以为对方还得要三五天后才来,没想到今天就来了。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