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军饷,每年还有一万多两银子的进项。
\n
这一两万两银子拿出来一半去打点,整个河西小营都得姓王不说,上面人人对自己满意,不得罪人,升官又快。
\n
十年下来,官运亨通,还积攒了好几万两银子。
\n
多少代人也吃喝不愁。
\n
许多人家不就是如此流传下去。
\n
反倒是那些养兵的将领,无用武之地,人情关系横行,立功也比不上别人直接升官,最后反而啥也没捞到,得罪了人还不自知,明明打了胜仗却下狱坐牢,别说官帽子,连性命可能也保不住。
\n
所以王信对打仗的意愿并不是很高。
\n
除非朝廷要求。
\n
现在要调自己去边地,如果真的发生战事,开销又是一大笔,如果指望朝廷调拨钱粮,恐怕前辈们遭遇的事就轮到自己头上了。
\n
细算下来。
\n
王信叹了口气。
\n
有时候也真不能怪那些选择躺平的将领。
\n
也就幸亏自己了。
\n
有这么一个优势,如果不利用起来,实在是浪费了天赋,如果不是如此,自己早就躺平了,谁爱去拼搏谁去拼好了。
\n
倒是前番抗倭,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n
倭寇没有人性。
\n
但凡是个人也不会置之不理。
\n
所以两万两银子不能动,那就只能用未来的收益去抵,等于自己一毛钱也不掏,全是薛家垫的,自己这便宜占得太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