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闻言大喜:“哎呀,高总工,还是您对科研的节奏把握得好,我们是求之不得。”
\n
就算抛开高振东说的原因,他们也更愿意把两个课题分开,能多出不少坑来安排萝卜,相对京钢厂庞大的体量,课题总是不够的,对同志们评优评奖评级不利。
\n
高振东点点头:“那就好,那剩下的事情,可能就要麻烦你们辛苦一下了,我这里动动嘴,你们跑断腿,说起来还怪不好意思的。”
\n
“高总工,您这是哪里话,这种跑腿的工作,我们是巴不得越多越好。”范厂长这话不是客套,十七机部整个系统谁不知道,谁要是能参加到三轧厂三分厂的课题里,那三年内技术评级往上窜一窜是板上钉钉。
\n
甚至运气好的,还能在部里露一小脸。
\n
运气更好的,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是不可能,虽然能留名的也只大概率是专业书籍,还达不到“名留青史”的程度,但是这已经非常了不得,同志们不挑的,有就好。
\n
送走兴高采烈的京钢厂同志,高振东回到办公室,打开计算机,继续自己的工作。
\n
——
\n
中原某地,一个日后以柴油机闻名的城市里,一台柴油机披红挂彩,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被装上了卡车,在同志们的欢呼和祝贺声中缓缓的驶离它的产地。
\n
柴油机厂门口的一群同志,看着这台机器的背影,眼里有泪光闪过。
\n
“这套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可算是消化出来了,再不出来,几大造船厂的同志们恐怕得急死。高卢人的技术,立足点还是很高的,难度不小。要不是国内材料跟得上,我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搞完。”一听就知道,这一位肯定是负责柴油机技术消化的,而消化对象,正是从高卢交换过来的船用柴油机。
\n
这类柴油机是当时高振东点名要的,事实证明他要得很及时、很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