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的主要是粮食、、生丝之类的东西,朝廷给官员、军队发放和消费的也主要是粮食、、生丝这些。
\n
所以朝廷征收的时候,就直接征收这些农产品,避免了商人从中赚取差价。
\n
也就是所谓的本色税。
\n
本色税全都是刚需产品,朝廷发下去后大多都能直接用的上,可谓诚意十足。
\n
折色税对应的则是不容易征收的商品,比如说打鱼的卖鲍的,这让朝廷怎么收?
\n
岂不是难为我胖虎?
\n
于是折色的商品,就可以使用金、银、铜钱,或者本色税涵盖的那些东西抵扣。
\n
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钞折色的。
\n
那么钞的主要应用途径是什么呢?
\n
商税,以及部分折色税。
\n
商税,准确来说,是几大税关征收的商税。
\n
因为其他的地方商税,朝廷也拿不了几个钱。
\n
再考虑到刘瑾新政废除后,官员可以大量夹带避税,可想而知,这个本就缩减的口径,能够回收多少宝钞了。
\n
折色税则是考虑到百姓手中可能会有一些宝钞,允许他们以一定比例搭配交税。
\n
但是对于占大明绝大多数人口比例的百姓来说,他们手里根本就没有余钱。他们能多存几石粮食就很高兴了,宝钞是什么?
\n
所以,发放和回收之间巨大的体量差值,就导致了大明宝钞不断的贬值。
\n
大明宝钞在出现贬值后,流通中的每个环节为了保住手中的财富,都倾向于尽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