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容易功劳倒置。
\n
赏的重了,朝廷又拿不出那么多的东西。
\n
拟定给仇钺的咸宁侯就是这个例子。
\n
就听裴元又道。
\n
“都御史马炯然,携带家小回四川,结果路上的时候被刘七部所掠杀死,此人有何功于朝廷,为何得以赠官荫子?”
\n
“其情虽可怜悯,但是朝廷岂可有无功之赏?”
\n
“陆完统兵日久,结果叛军越打越多,祸患半个天下。朝廷没有片言苛责,反倒根据他斩获的胁从首级,报捷论功。贼益炽,焚劫杀掠益多,而陆完功劳益多,升赏益速。”
\n
“伏羌伯毛锐统兵讨贼,丧师最多,仓皇间连将印都丢了,这种人物,也未加罪。”
\n
“似此种种,朝廷岂可无有过之罚?”
\n
李士实闻言,虽然觉得这般论调有些风险,但也是很容易挑起争论的。
\n
何况他的都察院里,有的是想通过刷名望一跃飞升的御史,只要把这件事在都察院里稍微挑一挑,自然有人会行险一搏。
\n
裴元又鼓动道,“所以关于这次犒赏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展开更广泛的探讨呢?是不是还需要更多有力人士,发表一下意见呢?”
\n
见李士实下意识开始点头,裴元便慷慨陈词道,“总之,就这么仓促的做决定,我裴元是不认同的。”
\n
李士实想到刚才裴元所说的,让“这次犒赏天下瞩目”,心中已经有些明悟了。
\n
那就是抓住这些争议性,将这次犒赏的事情扩大化,复杂化。
\n
引入更多的人来讨论,讨论更深入的层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