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璃的指腹擦过诗集封面的青铜鳞片,那些逆向生长的金属纹路突然泛起生物电流般的震颤。
菌丝网络在她视网膜上投射出实时数据流,十七家独立书店的监控画面里,那些曾将诗集扔进回收箱的诗人正对着泛黄纸页反复调整单片眼镜。
旧书店二楼的古籍修复室里,孙老板用镊子夹起一片青铜鳞片:“今早第三个来问初版诗集的,是去年骂陈老‘伪先锋派’的韩诗人。”他对着紫外线灯转动鳞片,蚀刻在金属分子间隙的荧光密码显露出半阙《踏莎行》。
地铁从头顶隧道呼啸而过的瞬间,菌丝网络突然传来十二个同步增强的生物电信号。
毛璃转身时碰倒了盛满星形黏液的玻璃罐,在地面蜿蜒的荧光液体中,她看到那些抵制者们的瞳孔正在不同空间发生相同频率的收缩——这是认知重构的征兆。
“他们终于读懂了。”毛璃用手术刀划开诗集第三百页的装订线,青铜鳞片分泌的黏液将二十七个铅字腐蚀成DNA双螺旋结构。
当第八道地铁震动波穿透地底时,那些螺旋体突然开始转录陈诗人临终前哼唱的安魂曲。
李评论家的万字长评在凌晨三点引爆文学论坛。
毛璃蜷缩在旧书店阁楼的菌丝茧里,看着全息投影中那些被标红的段落像血管般搏动。
评论家竟破解了她埋在韵脚里的菌丝密码,将《青铜纪事》第十四首的藏头诗与二十年前失踪诗人遗作的墨迹鉴定报告并列分析。
“这不是文学评论,”孙老板凌晨送货时指着货车里突然增加的五十箱诗集,“这是用学术论文形式写的情书。”他掀开雨布,月光照在书封的青铜鳞片上,那些正在缓慢转动的棱角将光束折射成国际摩尔斯电码的求救信号。
三天后,当第七家连锁书店的自动补货系统因诗集库存告急发出警报时,毛璃正站在跨江大桥的检修通道里。
李评论家丢弃存储卡的位置,青铜鳞片在栏杆上蚀刻出新的拓扑结构。
她将手按在仍在分泌黏液的金属表面,菌丝网络突然传来陈诗人病历本上那个符号的三维投影——此刻正在江水倒影中与月亮形成完美对称。
午夜的书店签售会上,韩诗人捧着诗集闯进人群:“这些青铜鳞片……它们会呼吸!”他翻开被荧光笔涂满批注的内页,那些曾被贬为“形式主义垃圾”的诗句旁,此刻写满颤抖的笔记:“每个标点都在重组我的神经元突触。”
毛璃退到古籍修复室的暗门后,看着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