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轻轻抚摸着玉米,眼中满是惊喜与期待。她深知,这样高产的作物若能在大明推广种植,必将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想象着日后大明的土地上,漫山遍野都种植着玉米,百姓们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张嫣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郑公公,辛苦你了。这‘玉蜀黍’实在是个宝贝。你快说说,它的种植可有什么讲究?”张嫣急切地问道。
郑和公公恭敬地回答:“娘娘,这‘玉蜀黍’对土地的要求不算苛刻,只要不是太过贫瘠的土地,都能生长。种植时,需注意间距,让每株都能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而且它生长周期不算长,几个月便可收获。”
张嫣听后,连连点头,说道:“如此甚好。郑公公,你此次带回这等好物,实乃大功一件。本宫定会奏明圣上,重重赏赐于你。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安排人试种,摸索出一套适合咱们大明土地的种植方法,然后推广至全国。”
朱高炽和朱瞻基得知此事后,也纷纷赶来。他们看着眼前的玉米,同样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朱高炽说道:“夫人,这‘玉蜀黍’若真能在大明广泛种植,那可真是解了我大明的燃眉之急。如今人口渐多,粮食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
朱瞻基也兴奋地说:“是啊,父亲、母亲。咱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让玉米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造福百姓。”
于是,在张嫣的积极推动下,朝廷迅速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农官和农户,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土地,开始进行玉米的试种。在试种过程中,农官们仔细记录着玉米的生长情况,从播种、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与此同时,张嫣并没有因为玉米的出现而完全忽视宗室问题。她深知,宗室改革依旧是大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玉米的推广种植成为了更为紧迫的任务。她时常在忙碌于玉米推广事务的间隙,陷入对宗室改革的沉思。
“或许,这玉米的推广,也能成为改变宗室子弟观念的一个契机?”张嫣心中暗自思索着。她想着,可以鼓励宗室子弟参与到玉米的推广种植中来,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事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说不定能借此让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从而逐渐改变贪图享乐的习性。
张嫣将这个想法与朱高炽和朱瞻基分享,两人听后都觉得可行。朱高炽说道:“夫人,你这个想法甚好。让宗室子弟参与其中,既能让他们为国家做些实事,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只是,如何让那些对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