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并非全然无用。但为防扰乱学风,可先在部分学府进行试点,挑选一些对科技有天赋和兴趣的学子,教授《永乐大典》中的相关科技知识。”
张嫣心中大喜,连忙谢恩:“陛下圣明!如此一来,大明的科技传承便有了希望。”
在历经无数次的陈情与努力后,张嫣终于得到了朱棣的首肯,这如同在漫长黑夜中撕开了一道曙光,为大明的科技传承带来了希望。得到许可的那一刻,张嫣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在选定学府推行科技教育的工作中。
张嫣深知,要让科技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人才是关键。于是,她开启了一场精心的选拔之旅。她派遣专人前往各地学府,发布选拔通告,详细说明选拔的标准与科技教育的意义。通告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各地对科技满怀热忱的学子们纷纷响应,怀揣着对未知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精神,踏上了这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选拔之路。
选拔过程严谨而全面。首轮为理论考核,题目涵盖了基础数理知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等多个方面,旨在筛选出具备扎实知识基础与敏锐思维的学子。次轮则注重实践能力,学子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简单的机械模型制作,以此考察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经过层层筛选,一批天赋异禀、对科技充满热情的学子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明科技教育的首批种子。
人才选定后,张嫣又马不停蹄地着手制定教学计划。她召集了工部的资深工匠、对科技颇有研究的学者,共同商讨课程设置。经过反复的研讨与论证,一套系统而全面的教学计划逐渐成形。
教学计划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与前沿探索三个阶段。基础理论阶段,学子们将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这些是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的基石。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生动有趣的实例,让学子们明白数理知识如何在实际的科技应用中发挥作用。实践操作阶段,学子们将在工坊中亲自动手,学习使用车床、打造简单机械等。他们将从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学起,逐步掌握复杂的制造工艺,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前沿探索阶段,则鼓励学子们发挥创新思维,对现有的科技成果进行改进与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永乐大典》中相关科技知识的传授。《永乐大典》作为一部集古今大成的鸿篇巨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宝藏。张嫣与学者们仔细梳理其中的内容,甄别出适合学子们学习的部分。
关于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