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如此一来,单电子双缝实验的硬件就凑齐了。
\n
真实历史上,双缝干涉实验经历了几次进化。
\n
首先是1801年,托马斯·杨进行的单色光双缝干涉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n
接着是1909年,泰勒首次设计完成了单个光子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单个光子具有波动性。
\n
但这不足为奇,因为光本来就是波,一个光子它也是波啊。
\n
后来,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
\n
这时,有物理学家突发奇想:
\n
“既然电子也是波,如果用单个电子做双缝实验会出现什么情况?”
\n
可惜,以当时的实验条件,做不出来如此精密的实验。
\n
直到197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梅利等人才终于解决了单电子发射问题,成功做出了实验。
\n
而这个单电子双缝实验也曾被评为“物理学史最美实验第一名”,原版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只排在第五。
\n
该实验也强力地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n
1979年,在单电子双缝实验的基础上,有物理学家再次突发奇想,提出了“延迟选择实验”的构想。
\n
紧接着,1982年,又有物理学家提出了“量子擦除实验”的思想实验。
\n
后来,这些构想都被实验所验证。
\n
甚至有人还做出了两者合二为一的“延迟量子擦除实验”。
\n
这个实验也被很多营销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