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396章 地方恢复
\n
改革之期,朱慈烺在面对地方乡绅的顽固反抗时,始终保持冷静与果断。他知道,许多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边界和措施,不能过于激进,但也不能手软。
\n
“做,必须要做。但不能一网打尽,那些想要趁机来占便宜的,咱们一个都不能放过,至于那些原本就有地契的,警告一番,知难而退便是了。若是真的有冥顽不灵的,那就怪不得咱们了。”
\n
朱慈烺这一番话,语气虽然平静,却蕴含着极大的决心与底气。作为大明的新皇,从他接手国家治理的那一刻起,便已经认清了一个现实——无论是在战争的废墟中重建,还是在与腐朽势力的对抗中前行,必须坚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切实的改革与清理。
\n
这一切,其实在朱慈烺尚未完全建立自己的文官系统时便开始了。为了避免过度打压现有的社会结构,朱慈烺在许多地方进行过权衡与妥协。特别是在刚开始时,他并没有完全摒弃旧有的官僚体系,而是采取了让一部分旧官员保留权力的策略。
\n
而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因过早地对抗而导致社会动荡,尤其是当时的张天泽便是朱慈烺特别叮嘱过的一个人,必须谨慎行事,不能急功近利。这也使得张天泽有些迟疑,手下工作常常显得拖泥带水,作为一个长期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中年人,张天泽并不像李邦华那样老辣、果断。
\n
他和李邦华一样,都是大明体系下少数的“读书人”,有着一腔报国之情,也深知百姓疾苦。但张天泽尚未到李邦华那般阅历深厚的老辣程度。对于手中的权力与手段,他总是保持着更多的思考和反思,生怕一步走错,便会给整个局面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n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后重建的步伐也在加快。
\n
进入十月后,张天泽组织下,在辽阳、沈阳等地的屯堡逐渐建成,原本因战争而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气息。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