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玉妹还面临高考,确实也需要照顾,所以决定让母亲带父亲一起到乡下家里住。他们上面三个哥姐共同负担父亲的生活费每月25元。鼠人记得,在福州的丽姐每月寄15元,在上海的致哥和秀姐每月各寄5元;而东北JMS的远哥接济母亲和弟妹上学,每月寄30元。这样的汇款形式使鼠人每月要收到四张汇款单,一学期就有将近20
次,如此频率,当时专门负责学生汇款单、包裹、挂号信登记分发的孙老师,动辄喊“瑾董,哪喂票!”的情况就很多,同学们也就熟悉得乃至于要起哄了。
鼠人写这文章时常会与老伴说起过往的事,老伴有时会感到新鲜,有时也会表示不理解。就说这汇款到鼠人当时所在学校事,她也问过鼠人,“你上面有姐姐,为什么要汇给你,不会寄给你姐姐她们呢?”言下之意是鼠人当时才上初中,也就比小学生程度高不了多少的水平,寄钱来、回信等等,也还是要有能力的嘛!
这一点,鼠人很理解。当时鼠人的大姐姐已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去了苏州;小姐姐在生祠中学读高中,离家相对远一些;而且,她的户口已转到学校,吃国家供应粮,不用每周回家带米到学校交伙食的。而鼠人学校离家近,每周回来,带钱拿米,水到渠成。也就是说,鼠人和父母是实际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他做这取汇款单拿钱回来给母亲的事应该做,也能做。至于回信,确实在那三年中,也锻炼了他的文思笔力,这对他一生,受益无穷。喜欢鼠年说鼠人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