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中年夫妻,为了住得离女儿即将念的中学近一些才买的这套房。
宣宁收回视线,已经完全不会再想自己的家在哪儿。
出租车停在福利院的门口的时候,宣宁恰好收到白熠发来的消息,他已顺利抵达巴黎并安顿好一切。
待走进福利院内,这种修缮的痕迹更明显,尤其是门窗,不只是重新粉刷,而是全都换了新,厚实的木门,中空夹胶的玻璃窗,把外面的寒风统统抵挡在外。
年纪小的孩子由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照顾着,往身上穿小围兜,年纪再长一些的,则穿着围裙,跟着院长妈妈坐在长桌边包饺子。
不知是谁扭头看到她,冲院长喊:“宣宁姐姐来了!”
蒋院长站起来,拨开一个个小脑袋,站到宣宁面前,笑得眼睛周围的皱纹都挤了出来:“宁宁来了,正和孩子们说,一会儿要让你多吃几个饺子呢。”
从读中学开始,宣宁每年都特意攒钱,到年底捐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之前都是从生活费中省下的,每年只有两三千块,到今年,她已经签了经纪公司,拿到了一些报酬,便凑了个整,捐了一万块。
去:“蒋阿姨,这是给您的,您多注意身体。”
孩子们听到,也一个个蹦到宣宁的面前,大声同她道谢。
她情不自禁笑起来,跟着孩子们一起坐下,帮着包饺子。
孩子们立刻又一个个转过头来看着宣宁。
“宣宁姐姐,g家牛奶很好喝!”
蒋院长笑得有点骄傲:“我们宁宁长大了,都能工作赚钱了。之前你寄来的牛奶,孩子们都很喜欢。”
宣宁笑着点头:“我知道,谢谢蒋阿姨,我一定只做力所能及的事。”
“最近,我和孩子们大概走了好运气,除了你,还有一位女士捐了一大笔钱,专门用来修缮院里的设施。”
在她印象里,这家福利院因为在镇上,孩子不多,分到的经费一向很少,再加上没什么名气,鲜少收到大笔的善款。
-
行李已经收拾好,由酒店专属管家送到他的车上,司机整装待发,等他一上车,便迅速启动。
他说着,拿起手机,翻开母亲季苓发来的消息,读出了一家福利院的地址。
坐在后排的周子遇也没听说过这个地方。
不过,今晚他本来也没其他安排——父母都在国外,周家其他支系大部分也都在国外过春节,反倒让他落得清净。
儿童福利院,其实就是孤儿院,bst基金会当然也有相关捐助,他出席过几次仪式,但一向认为,那是经过修饰的样子。
他完全没有概念。大概会比先前见过的修饰过的样子更加凄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