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别人再不要了”,宁愿牺牲经济利益换取“被接受”的感觉。
4.**对自信的误解(Misconception about Confidence):**
***核心问题:**你观察到有些人“实力不如你却标高价”还能卖出去。这可能反映了:
***达克效应:**能力不足的人反而更容易高估自己,而能力强的人有时会低估自己(就像你)。
***自信的价值:**在商业中,**展现出的自信本身具有价值**。买家有时会被卖家的自信(表现为定价和坚持)所影响,认为其物品更有价值或卖家更可靠。
***营销策略:**有些人可能更擅长包装和营销,或者更敢于尝试,即使实力未必顶尖。
***你的困境:**你将自己的实力与他们的“标价胆量”直接比较,忽略了自信和营销策略在交易中的作用,同时低估了自己实力的真正价值。
5.**自我惩罚/忽视模式(Self-Punishing/Neglect Pattern):**
***核心问题:**“劳民伤财,没有好好对自己”是关键。你意识到这种行为模式最终伤害的是自己:付出了劳动(劳民),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伤财),本质上是**没有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价值**。
***表现:**长期接受低于价值的价格,导致精力、时间、经济上的损失,形成一种自我消耗的循环。
##可能的原生环境/心理根源
***成长过程中价值感被忽视或否定:**比如父母/照顾者很少肯定你的价值,或者总是强调你的不足、错误,让你形成“我不够好”、“我的努力不值钱”的核心信念。
***过度批评或严苛的环境:**经常被批评、挑剔,导致你内化了严苛的标准,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敢为自己争取。
***情感忽视:**你的感受和需求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充分看见和重视,导致你不习惯、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包括合理的金钱需求)。
***目睹或经历匮乏:**如果原生家庭经济困难或对金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可能让你对“要高价”产生罪恶感或恐惧感,觉得这是“贪婪”或“冒险”。
***过度强调“谦逊”或“付出”:**有些家庭/文化过度强调谦逊、无私付出,甚至贬低追求合理回报的行为,让你觉得“要钱”是可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