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设定边界”法(在对方持续或明显冒犯时):
***目标:清晰、直接但非对抗性地让对方知道其言行越界了。
***怎么做(选择其一):
***平静陈述感受(针对具体行为):**“你刚才那样说(复述具体的话),让我感觉不太舒服。”(说完后,可结合“切断话题”法)
***反问澄清(不带攻击性):**“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用平静、好奇的语气,而非质问。有时对方会因心虚而退缩,即使不退缩,你也获得了信息)
***直接拒绝讨论:**“关于我的性格/我伴侣的事,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讨论这个。”(语气坚定平静)
***关键:只陈述事实或感受,不指责,不评价对方人格。目的是划清界限,不是赢争论。
4.**“物理隔离”法:
***目标:减少接触机会,从根本上避免攻击。
***怎么做:
***在聚会/社交场合:识别出对方后,有意识地保持物理距离。不主动靠近,不长时间处于同一小圈子内。多和其他感觉安全、积极的人互动。
***非必要不接触:如果不是核心亲友或必须合作的对象,尽量减少私下联系、单独见面或深入交流。保持泛泛之交的礼貌即可。
***利用环境:选择坐在离对方远的位置,或者靠近出口、其他健谈者旁边。
**三、重要的心态建设和后续策略:
1.不自我怀疑:清醒认识到,对方的攻击性源于其自身的心理问题和认知局限,与你是否“有问题”无关。你的开朗外向是珍贵的特质,无需为他人扭曲的心理买单。
2.不试图“拯救”或“改变”对方:这类模式往往根深蒂固。你的目标不是去纠正他们,而是保护自己免受其伤害。不要陷入无意义的争论或试图让他们理解你。
3.区分对象,灵活应对:
*重要关系(如至亲、必须合作的同事):可能需要更策略性地运用“雾化”、“切断话题”和“设定边界”,并考虑在更私密、冷静的场合进行一次清晰但非攻击性的沟通(陈述对方行为+你的感受+你的界限)。
*非重要关系(普通朋友、远亲、邻居):优先使用“物理隔离”和“雾化”,大幅降低接触深度和频率。不必解释太多。
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