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东军区司令员郭勋祺带着他精心拟定的金门战役方案来到军委大楼做战前汇报。
赵骥在北京闭门谢客已久,但郭勋祺不一样,作为私交上的哥们儿和工作上的亲密战友,赵骥难得的公开出门迎接还亲自招待一起吃了顿饭。
席间,赵骥询问了傅秋涛、陈奇涵和陈光等老战友的近况,得知大家一起安好后,赵骥才半开玩笑地低声说道:“郭大哥,你在北京可不止我一个老交情,反正这场战役又不是说打就开打的,抽空也去看一看别的朋友嘛,这可不算以私废公”。
郭勋祺一直是个懂政治的人,他听着赵骥话里有话默默地点了点头:“好,我明白了,几十年的同乡之谊,当年又是救过命的交情,是该去看看”。
吃过饭,两人来到办公室转入正题,听郭勋祺汇报完战役计划后,赵骥摊开一幅金门地图指着说道:“方案很细致,内容我也都同意,具体的就不多说了,就只从大的战术层面简单谈一下胡琏这个对手吧”。
“胡琏在国军号称名将,不错,他的确算是个能打的,可他也有他的致命弱点”,赵骥加重语气一字一顿地强调道,“他的最大弱点就是战术思想僵化!”
其实战术僵化不仅是胡琏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军作战体系的问题,在难得一见地打赢了金门战役后,国军对此大肆宣传,并撰写了大量的名为经验总结,实为自吹自擂的分析报告,要求全体国军部队认真学习和比照沿用。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骥很清楚,国军哪怕在几十年后都依旧沿袭的是胡琏当年在金门的那一套战术,只要一搞演习就弄出一堆古董级的坦克在海滩上对海射击,整体思路上可谓毫无变化,眼下就更不会有什么变化了。
“你回去以后一定要在仔细复盘胡琏在上次金门战役的战术部署,我料定他这一次还会这么干的”,赵骥认真叮嘱郭勋祺道,“胡琏的思维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以技术代兵力,具体执行中则体现为梯次部署、放我上岸、装甲逆袭、断我后路”。
“首先是滩头,这里不会是胡琏的防御重点,不会投入太多兵力,但他一定会通过设置水雷、地雷、鹿角和铁丝网等阻碍物迟滞我主力上岸,所以我们的第一波登陆部队务必要掌握足够的工兵技能,携带足量的爆破器材开辟通道”。
“在放我首波兵力上岸后,集结于纵深位置的国军主力就会快速发起反冲击,敌人的步兵我倒是不太担心,但我认为他们一定会以装甲部队作为反冲击的核心战力,我军要想在滩头站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