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九月份的海峡依旧闷热得令人窒息,咸腥的海风掠过太和号驱逐舰的柚木甲板,卷起阵阵难闻的油污味儿。
太和号舰长姜兆明志得意满地站立在舰桥右侧的舷窗旁,顾盼自雄地打量着自己座下的这艘军舰。
美国一共援助了国军六艘坎农级驱逐舰,国军将之命名为太字级,而太和号是其中舰龄最新的一艘,舰况自然也是最好的,在姜兆明的心中,太和号就是当前整个国军海军当之无愧的第一王牌,自己也就理所当然的是国军第一舰长。
太和号的姊妹舰太平号在去年的一江山岛战役中惨遭击沉,不过姜兆明对此并不以为意,在他看来那次海战失败的原因绝非舰不如人,而是指挥太平号的唐廷襄过于无能导致的。
哼,拿一艘标准排水量一千四百吨的大舰到近岸去跟解放军的炮艇群作战,这不成了以己之短击彼之长了吗,我才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嘞。
姜兆明的想法一点儿也没错,因为情报显示解放军把不知从哪儿弄来的四艘大型驱逐舰全部部署在了守卫渤海湾的北海舰队,而他们在华东地区的海上力量不过是些排水量刚过百吨的小炮艇,根本就不具备远岸作战能力。
只要自己不冒险进入浅水近岸地区,就凭太和号一千四百吨的排水量、127毫米口径的主炮以及高达21节的航速,在海峡中完全就是无敌般的存在。
阳光照在舰桥黄铜望远镜上映出阵阵金光,姜兆明把镜头对准海峡另一侧灰蒙蒙的大陆海岸线观察起来。
陆地隐在一片海上常见的湿霾薄纱之后,只有些粗硬的轮廓突兀地矗立着,如同沉默而固执的礁石。
“一点钟方向,发现目标区域!”观察哨的声音从传音筒里滑了出来。
姜兆明的嘴角抿了抿,带着一个轻蔑的弧度,漫不经心地回答道:“看见了,还是老面孔。”
视野里,那片轮廓模糊的海岸线上,炮位掩体和交通壕隐约可辨——那是姜兆明闭着眼也能勾勒出来的地图坐标。
从今年春末,解放军突然开始使用陆炮隔三差五地轰击一水之隔的金门,不过却并没有如去年的一江山岛战役那样派出步兵抢滩登陆。
这不难理解,解放军之所以敢下决心真正攻打一江山岛,那是因为他们当时把国军的海军压制在了大陈岛无法出动支援,而金门则不同,金门的背后是宽阔的海峡,是本岛,国军海军的主力舰队随时都可以快速增援击登陆部队于半渡,所以只能没事了打两炮聊尽人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