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又一头扎进来,何况他现在也没有干涉的资本,毕竟相比原时空轨迹,我们这回可是连武器装备都没有找他伸手。
中央本来倒是对这件事有犹豫,但赵骥第一时间就专门去信阐述了自己的意见:第一,人不求人一般高,不用担心苏联方面翻脸,他们不敢,而且自己听说钢铁慈父的身体不太好,大概率是没剩几天日子了。
第二,现在北方军民要求入籍的呼声不是一般高,简直是火一样的热情,如果不同意的话,岂不成了逆民意而行,尤其是那些在国内娶妻生子安了家的同志又该怎么办。
第三,半岛上的出海口,尤其是罗津港,无论是军事方面上还是经济建设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苏联不肯归还海参崴的情况下,如果错失罗津港将对未来的东北地区造成遗害世代的不利影响。
最终,中央经过考虑后,指示要求在半岛北方公开举行一次投票,让当地老百姓自行决定到底跟谁走,并邀请苏联及东欧国家派代表到现场监督投票。
钢铁慈父见状也不好再公开反对,因为他自己之前在外蒙古就是这么干的,你总不能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
拿外蒙那片不毛之地换东北出海口,值了。
在协助完成投票后,中央随即从国内派出其他部队接防,替换参战部队回国休整。
“叮,恭喜宿主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相关奖励会直接发送到武汉大学,请注意查收”。
没过多久,刚回到北京家中的赵骥就听到了一个消息,武汉大学再次收到了之前那个神秘人寄来的技术资料——Me264远程轰炸机。
二战时期,出于为闪电战部队提供即时火力支援的战术考量,德国人长期痴迷于俯冲轰炸这种战斗方式,所以对长航程轰炸机的研制一直不太上心。
直到后头在英吉利海峡空战吃了亏,以及再后头挨了美国空军狂轰滥炸以后,他们才开始着手研制重型轰炸机,并在战争末期终于搞出了世界首款四引擎的喷气式远程轰炸机,也就是Me264。
Me264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轰炸美国本土,所以最大航程达到了一万五千公里,载弹量三吨,巡航速度三百五十公里每小时,在这个时代堪称性能优异,属于标准的战略轰炸机。
尽管自己并不分管军工口子,但赵骥还是以私人名义给王守竞教授去了封信,建议他在仿制改进Me264的过程中务必考虑增加发射导弹的功能。
与此同时,中央也找到赵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