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千年流转,月之华章
月亮,这颗高悬于天际的星球,在漫长的岁月里,穿越历史洪流,承载着人类无数的情感与幻想,成为故事、诗词与传说中永恒的主角。
古老的嫦娥奔月传说千古流传。远古时期,后羿射落九日,为民除害,西王母赐下不死仙药。后羿不舍爱妻嫦娥,将药交由她保管。蓬蒙觊觎仙药,嫦娥无奈吞药飞天,从此独居清冷月宫。每至月圆,人们望向明月,似乎能看到嫦娥怀抱玉兔,孤独俯瞰人间。这个传说满是古人对星月的浪漫想象,更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笔下,月亮是情感寄托与心灵慰藉。诗仙李白一生与月相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句诗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月光洒在床前,恍惚间似秋霜,抬头望月,思念便如潮水涌上心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那轮明月,故乡的一切就如在眼前。孤独寂寞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月共饮,把月亮当作知心好友,在月影交错中排解忧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月亮的美与哲理推向极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篇描绘出宏大壮美的春江月夜图,明月随潮水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绵延万里。在这如梦如幻的美景里,诗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奥秘。月亮见证一代又一代的更迭,高悬天空,静看人间悲欢离合,始终保持神秘与永恒。
民间故事里,月亮也意义非凡。中秋佳节,阖家团圆,人们围坐品尝月饼,欣赏满月。相传元朝末年,刘伯温利用月饼传递“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最终成功推翻元朝统治。从此,月饼与月亮紧密相连,成为团圆与胜利的象征。
那次,我在农历十五踏上从武汉前往重庆的游轮。船缓缓驶入三峡时,夜幕悄然降临。两岸巍峨山峰矗立,月光倾洒,为山峰勾勒出银白轮廓,峭壁纹理在月光下若隐若现,诉说着岁月沧桑。月亮高悬夜空,大得仿佛触手可及,宛如专门为这场三峡之行准备的巨大灯笼。它时而俏皮躲进云层,只透出淡淡光晕,给江面蒙上朦胧的纱;时而又从云后探出,将清冷光辉毫无保留地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船行至狭窄峡谷处,月亮像是躲进了山里,许久不见,待船转过弯,又猛地出现在眼前,令人惊喜。
望着这轮在三峡上空变幻莫测的明月,我心中感慨万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