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好多亲戚邻居,当年都去过贺兰山煤矿打工,有人就在当地成家立业,也有人承包煤矿发了大财,这是除了读书考大学之外逃离沙漠的最好途径。
我的几个堂哥堂姐就在贺兰山矿区,大多从事和煤矿有关的工作。
我们家族的长房大哥,改革开放初期在煤矿创业,身家千万,在广州海南都买了房。
我经常去那边参加他们孩子的婚礼,听说过很多当年煤矿上的故事。
据说,九十年代有个煤矿老板在贺兰山矿区修建了一座娱乐城,里面吃喝玩乐一条龙,不逊于南方的“红楼”。
老板招了一些未破身的姑娘,专门伺候大人物,事后可以拿十万块走人,也可以继续留下当“公关小姐”。
那个年代的十万块可不简单,利欲熏心的姑娘出卖了贞操,本想一夜暴富,却多半坠入无底深渊。
当时的煤矿老板大多也讲义气。
有个煤矿老板的发小嗜赌如命,输光了家当,老婆也跑了,煤矿老板就让发小在他煤矿上班,每天下班背一大筐煤回去自己卖,既是惩罚,也算帮助。
本书中磅秤员开虚票、装车老板整车卖煤、浇水摊子换煤的猫腻,也都是当年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现实远比小说精彩,好多却不能写出来。
2000年前后,随着反腐扫黑的雷霆,贺兰山好多煤矿老板锒铛入狱,妻离子散,家毁人亡。
这些年,一切都走上了正轨,贺兰山煤矿区已经没有了江湖,只剩下传说。
也许有读者会发现,本书里的张卫东和《腾格里的记忆》中的小兵很像,都是十六岁还在小学留级,都是全村打架最厉害的“混世魔王”。
其实,这两个角色的原型都是我三叔家的小哥。
小哥的确是全村打架最厉害的,十六岁还在小学留级,后来打死不再念书,非要跟着三叔去煤矿上打零工搞副业。
三叔没办法,就用录音机录下了小哥的话,带着他去贺兰山煤矿装煤车挣钱。
小哥当然没有遇到什么煤矿老板的千金小姐,也没有买下煤矿当老板发大财。
但是,他和张卫东一样,嫌装车挣钱太少,不顾三叔劝阻,非要去私人小煤窑下井挖煤,结果发生矿难,还不到三十岁就长眠在贺兰山冷冽的风里。
他的老婆带着一对儿女改嫁,三婶突发脑溢血过世,三叔也郁郁而终,不过几年时间,一家十口人就剩下了五口。
小时候,小哥对我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