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小麦来说,现在处于半熟期,根茎在20厘米左右。
想把小麦挖出来,就要多保留一些泥土。
也就是说,一铁锹挖下去,得保证30公分左右,否则会把根系伤了,要不了多久苗子就死了。
这绝对是个天大的工程。
当初苗子是一颗一颗种下去的,每一株都是独立单位,现在想挖出来,也得一株一株地挖。
虽说吴家沟现在比较团结,可在这么大的工程量面前,还是有人忍不住嘟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全友一直在后面打鸡血,说只要把这事干成了,受益的是所有人。
希望在这时候,少一点抱怨,多一点付出,不要吝啬力气!
吴全友做这种事可谓是炉火纯青,村民的力气好像真的多了几分。
……
他们在山下忙着把苗子移走,陈东在半山腰上看得一清二楚。
冒着这么大风险把责任田清理出来,肯定是有什么着急的事儿。
再看看其他人忙着运送木头,陈东已经猜个七七八八。
陈东看得出神,王老大停下手里的活儿,试探着问道。
“你……是不是想干什么?”
陈东一愣,随即笑着摆摆手:“放心,我没那闲工夫,抓紧干咱自己的活吧!”
这确实是心里话。
即便陈东已经看出了他们的意图,也绝不会有半点干预。
画虎难画骨。
阳光房的核心根本不在表面上,而是在地下。
如果没有蓄水池,上面修得再完善,也只是一个空壳子。
如果现在搞事情,他们肯定会停工,反而是帮他们止损!
这种赔本买卖,陈东肯定不干。
相比之下,陈东的速度就很快。
一切都是成体系的,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把原木插好,再把烧好的泥砖砌好。
表面上的的工作都很容易,难得是看不见的位置。
比如,供水系统。
吴家河现在的流域,照比年初的时候已经少了三分之一,山顶的泉眼水流也变缓。
照着速度,要不了多久,这两条主要流域会彻底干涸。
就目前的情况看,只能把计划提前。
转头,陈东让王家兄弟继续干活,自己则从河边解开筏子,独自去了二道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