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见解。这些见解如同点点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汇聚成了道家思想的璀璨星河。他们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总结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试图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然而,新的疑问又来了:史官们喜欢玩哲学么?
毕竟,哲学是一门深奥而抽象的学问,它探讨的是宇宙、人生、价值等根本性的问题。史官们的工作主要是记录历史,他们习惯了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中去探寻历史的真相,对于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辨,他们是否真的感兴趣呢?
其实,史官们并非是纯粹的理论家,他们所关注的哲学,并非是那种脱离现实的空洞思辨,而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社会哲学。他们的视野更多地聚焦在社会现实之中,关注的是社会的秩序、政治的得失、百姓的生活状况等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他们在哲学探索的道路上,更倾向于社会哲学的范畴。
按班固所说,道家学说,就是教导国君“君人南面”之说的!也就是教导统治者如何治理好天下的学说!这大概才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所在。道家并非是空洞的理论学说,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向,那就是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天下的大治。
由此,也可以推测知道,尹喜留老子于涵谷关写下《老子》一书的说法,实为一种民间传说。真正的《老子》一书,其初始创作始于老子,而后又经多位史官修订补充,才形成了后来流传下来的样子。这一点,也有不少历史学家从出土的各种版本对照中有所发现。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是,《道德经》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
从这一点出发,《道德经》起初一直是保留在周王室史官们手中的,并深受史官们的重视而代代相传。当然,也因此而声名远扬,为世人所仰慕。尹喜留难老子,让他留下着作方可出关,或许也只是要老子把《道德经》默写出来,为民间留下一个副本而已。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在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少数精英阶层,而史官们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记录历史,更通过总结历史来指导现实,而《道德经》正是这种智慧的结晶。
老子的思想的确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有着深厚而广袤的历史渊源。它源起于远古时期那种“以道治国”的“圣人之治”理念。这种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与积累,经过无数先贤的智慧传承和实践检验,最终为道家学派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根基。老子的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