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迩于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执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鸠(安辑)楚境,敢不听命?”随人用一番义正言辞的话语驳斥了吴人的无理要求。他们强调,随国虽小,但与楚国世代友好,且有盟誓在先,不能因吴国的压力而背弃楚国。随人还指出,吴国的真正目标不仅仅是楚昭王一人,而是整个楚国的领土,如果吴国真的希望安定楚境,随国愿意听从命令,但绝不会交出楚昭王。
随人的这番话,让吴人词穷理亏,只能引兵而退。楚昭王因此免难,他深知子期的英勇和随国的仗义相助,心中充满了感激。为了表达对子期的感激与至诚,他刺破子期的胸部,取血与随人盟誓,发誓永不忘记随国的恩情,并承诺将来一定会回报随国的仗义之举。
楚昭王在危难中化险为夷,这无疑是楚国对随国历来采取正确政策的结果。随国在关键时刻的仗义相助,不仅保住了楚昭王的性命,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随国的君臣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扞卫了随国的尊严,也赢得了楚国的尊重和感激。这段历史,成为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典范,展现了在动荡时期,小国如何通过坚守道义和智慧,影响历史的走向。
当楚昭王逃难在随国时,楚国国内的局势可谓是危如累卵。子西为了稳定军心民心,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伪装成楚昭王的车服,在脾氵曳(今地不详,《汇纂》以为在今江陵附近)这个地方建立起一个国家,以此来召集那些溃散的军民。
这个举动虽然有些冒险,但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原本失去信心的军民看到“楚昭王”的车服,纷纷前来归附,使得楚国的局势稍稍稳定了一些。
然而,就在子西努力稳定局势的时候,吴人却趁机攻入了郢都。他们毫不留情地以班处宫,将楚国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之家狠狠地侮辱了一番。
《左传·定公四年》对于“以班处宫”的记载非常简略,只是简单地描述了这一事件。但《谷梁传》和《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等文献则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载,甚至不乏一些渲染之词。
这些记载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吴军的嚣张跋扈。他们在郢都肆意妄为,对楚国的宫后及豪门之家进行了极大的侮辱,让楚国的统治集团蒙受了巨大的凌辱和损失。
而楚国的人民也因为这场战争而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园,还遭受了吴军的残暴统治,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吴军进入郢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