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只是在钉钉试运行了一个月后,由范建萍,统一修改了打卡范围的结果,在未调整前,打卡范围为两公里,有些住在工作地点附近的人,只需在家打开手机点一点,即使一天不出门,也能实现一日四打卡。
对于新生事物,陈光是不排斥的,甚至,他还有一种想一探究竟的想法,他的兴趣与关注点,不仅仅是只停留在钉钉这个工具性的平台上,对那些年刚刚兴起的各种所谓的物业智能管理软件,也表现出了盎然的兴趣。
这个倒不是说,陈光一心是想要搞什么科研,或者是要大力推广这些软件,而是一直分管和负责公司多种经营的他,一直想知道这些软件的运行模式,最重要的是,他想知道这些软件的盈利点在哪里?
直白的说,他想知道,这些被投入大量经费研发出来的软件,是怎么挣钱的?能挣多少钱?
很快,能够让陈光,一探究竟的机会,来了。
那是一个炎热的初秋之日,这个城市的住建局,向所在地区的所有物业公司,传递了一个通知,说是要大力推广物业的智能管理,并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新成立的,外省的科技公司开发的物业管理软件。
当时,乐万家物业公司,是当地唯一,听了这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的,对软件讲解的课程的物业公司。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个结果,却也是各方面的运作后的结果,产生的结果。
首先,不是这个地区的物业人,对这个所谓的智能和新科技的认识不足,相反,对于人力密集型的物业行业,这些老板们太渴望减员增效了,但这种行业,具体的干活的人,少一个都不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条帚不到,垃圾不跑。”
那个时候,还没有各种各样的智能机器人,去代替传统的人工。但话又说回来,真的有了那能代替的智能产品,第一性价比如何,是否能在减员的同时达到增效?第二是否能够完全替代?最后,那操作及维修养护这些智能产品的,不还得是人吗?
费那么大的劲,去实现这个不能实现减员增效,不能控制成本,相反会加大投资的项目,这可不是推动物业行业的进步,这是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么崇高的事情,可不是一个五线城市的物业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有这功夫,这时间,我直接安排个保洁大姐,两条帚就办了事了……”——这是当时的,所有物业人的心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