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你我之前,他可以是任何东西,所以首先得有一个认知为前提,这个东西存在,你我存在,就是这个东西是来源,存在是存在的认知是前提,你我是位置,而目的是判断或者定义这个东西是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嗯,是这样的。”
“这次从文理出发。这里面需要先得到什么呢。”
“来源是否可靠,前提是否正确。文求一二,理找三四。”
“没错,原文找的就是怎么得到来源可靠,认知不错的目的。不过既然有目的了,那他的来源,前提和位置又是什么呢?”
“还是原文是来源,存在是存在的认知是前提,你我是位置,而目的是什么呢?”
“目的是原文不错。”
“和之前一样呀,有什么区别,这不是无解么?”
“不,不,这里面还有很多隐藏条件。慢慢来。”
“好吧,你说。”
“这个东西和原文问了,接下来还有你我,你想不想是这个东西,或者说我是不是这个东西,又或者你想我是这个东西么,我愿不愿意成为这个东西呢,或者出现这一切想法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他是什么存在,存在又是什么东西,是这个东西么。而这些的核心是什么呢,你觉得。”
“是什么。”
“原文,存在,想法的关系,如果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就可以让所有事物分类归纳定性。”
“那他们怎么关系。存在是存在成为目的,想法是过程,原文是方法,最终得到存在是存在的结果。”
“啊,这不是理么?”
“是呀,所以是否文理合一,才能让存在是存在的命题出现,然后又有如何文理合一,所以定义与实践出现了,如果命名定义和实践呢,虚实和动静出现了,而其中对其对错的判断,是文理存在为前提,慢慢就是一切对立是否有核心,是否是同一来源,是否同一前提或者同一基点。或者后来慢慢又将其中几点归类的定义,不过那些就是现在这个阶段,是否能统一历史,各自承担起过去的因果再去寻找自己势力的未来。如果不能,将像那时一样,谁也不能左右自己的未来,过一天算一天,等待明天。”
“这呀,那这样的文内部深化,理外部创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基点。”
“对,一切为了基点,只不过理是为了保证基点的底线,而文是为了提高基点的上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