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为了防止引起民愤,梅四娘的人在宣传拍卖会时,也会给百姓敲边鼓。
经商不当官,当官不经商。
除了防止官商勾结造成腐败外,也暗含了华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一项隐形规则——富贵不两全。
人不能什么好处都得了。
商人得了钱,就不能沾权。官员做官,就不能明目张胆的经商赚钱。至于私底下的操作,那就不说了,起码明面上是不允许的。
而现在朝廷为了笼络这群商人,决定放开一个口子,自然也要顾及一下民意。
就算百姓做不了什么,但能少一些波折,那不是更好吗?
所以某些商人才被骂的狗血淋头。
余姓古董商人听到风声,这才知道原来这次拍卖会居然还有这么一个缘由,难怪羊盛谷、冯库那些人怎么和犯了傻一样,这么慷慨大方呢!
为了挽回名声,也怕朝廷对他有意见,余姓古董商人赶忙又找到苏慎,表示自己愿意为鄂州再出一份力量——捐赠五十万两白银。
皇帝老儿虽说要放开商籍科举的限制,但也不是无限制放开的呀。
——适当放宽商人之子参加科举的限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
这个‘奇才异行者’就很微妙了,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如果商贾们不配合这次的活动,是否就意味着这些家族里都没有‘奇才异行者’了?
他才刚打了官府的脸,这个时候再补捐未必能起到什么作用。但余金宝清楚,不补捐,那就彻彻底底上了官府的黑名单。
下届科举,有资格入场的商籍名额里绝对没有他们余家人。
想到这里,余金宝狠狠拍了一下自己的脸。
余金宝啊余金宝,你可真是色迷心窍,什么时候去花楼不行,偏要这个时候去。
花了十万贯包个花魁就已经足够荒唐了,偏偏前头才刚得罪了当官的,若是为此影响了余家改换门庭,他余金宝可真就是余家的罪人了。
苏慎收到余金宝补捐的五十万两白银,那是一笑泯恩仇,高高兴兴欢迎他三天后去大相国寺参加这次的募捐拍卖会。
说白了,双方并没有仇怨,只是立场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苏慎当然希望商人们掏的钱越多越好,但从余金宝的角度来看,钱是他赚的,是要捐给鄂州百姓,还是在花楼一掷千金,全凭他喜好。
余金宝离开后,陆陆续续又有一拨人来到了户部。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