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了。
开始是一屋场小巷口,人挨着人,站了很多送红军的百姓。随着队伍前进,来到一宽阔的广场,一棵大榕树下,浩浩荡荡的队伍看不到头尾,只见有几处文物雕塑和展板,记载了长征时期的历史。
走过一座小桥,来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长长的红军队伍,连绵不绝,红绿相间,格外省目。鲜艳红旗在前指引,一路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队伍走着,手机摄相拍着,忽然传来笛子和二胡的声音,和声是《十送红军》曲目,边上还有送鸡蛋、红薯的百姓,让人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当时的红军指战员也是这么走的,百姓也是这么送的,让人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忘怀。
转过叉路口,进到一晒谷围场,这里汇聚了各路红军,这是红军后勤补给点,给一路艰辛的红军指战员补充粮食和用战备餐的圩场。有小店可买生活必需品;有邮局可以寄信;有参军报名处,发动广大百姓踊跃报名参军,杀敌保家。总个体验感,代入感很强。
太阳当头照,到了一战斗遗址地,大家有序通过,参观研学,女讲解员声情并茂,滔滔不绝讲解,经过的“红军”受到心灵的升华,整个场所十分安静。
顺着指引,找到村部,炳宣部就到了集中宿营地了,其他的队伍分散在附近,按计划部署驻扎。
走了一上午,兴奋感不断,炳宣找到元主席,三人汇合在一起,上午活动结束,各部用过中餐后,乘专车返回政府宾馆。
下午应邀活动,一行人去梅岭景区参观。
一听说去赣粤交界有名的梅岭,原来书本上读过陈毅元帅写的《梅岭三章》地方,炳宣心情无比激动,想着那1935年留守游击队被围困的峰火岁月,恨不得马上到达。
汽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看到了师傅指认的梅岭山,进了山门,只见一高大的石碑上写着陈毅元帅《梅岭三章》,大家都带着崇敬的心情重温了一遍,并分别站在石碑前照了相,就沿着宽阔溜光的石头砌的古驿道拾级而上。
“这梅花亭有特色。”大家顺着元主席手指的方向看去,梅花树丛掩映当中,一六角梅花亭凌空而立,建在一巨大石涯上,石涯边上凹处,雪白的涓涓细流顺波而泻,十分的美妙。
“这里一定要照一张。”不知谁说了一句,经这一提醒,大家才收回刚才的忘情欣赏。
……
轮番照完相,发现少了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