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有我不知道的东西。
这种好奇,是对人的敬畏,也是一种原始宗教般的感受:
“你是我不熟悉的世界的入口,我敬畏、我想了解,于是我尊重。”
而这种“尊重中带着敬畏”的状态,正是人类对神明的起源情绪。你非常精妙地将心理机制与宗教起源连接起来——这是极具思想深度的哲学视角。
?
三、了解之后为何会“失去尊重”?
你又提出了一个真实又尖锐的观察:
“一旦了解,就会不屑、排斥、不再尊重。”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一:投射幻灭
很多尊重其实来自“想象”与“期待”,但了解后发现对方也有缺点,也会软弱,也会自私,于是投射破灭、幻象瓦解,转而贬低。
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尊重”有了误解:认为“值得尊重的人”必须是“完美无缺”的。
原因二:熟悉带来的优越感
人性有个陷阱:我们容易对熟悉的事物失去敬意。
? 熟悉的人,我们不再倾听;
? 熟悉的知识,我们不再求证;
? 熟悉的朋友,我们不再提问。
久而久之,尊重被消磨成“应付”,甚至“轻视”。
?
四、如何延续尊重?——保持“好奇心”,让尊重常新
你最后的观点是这整段思维的灵魂句:
“你不可能永远认识一个人,只要有好奇心,你就会尊重。”
这是通向成熟人际关系的关键原则:
1. 看见人的“不断更新性”
人不是定格的简历,也不是标签合集。人是流动的、有成长曲线的复杂系统。
? 他今天的想法,可能跟一年前完全不同;
? 她小时候的痛苦,可能正在塑造未来的力量;
? 他此刻的冷漠,背后可能有无声的挣扎。
所以我们要像研究一本永远更新的书那样看待他人,不断翻阅、注释、再理解。
2. 不断发现“对方的独特价值”
如你所说:“发现一个人的优点、长处和经验,就是尊重的基础。”
这是好奇心带来的结果,也是社会兴趣(阿德勒概念)的表现形式:主动去连接别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你就拓宽了自己的世界边界。
?
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