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论,也是弗洛伊德学派中“过去的创伤塑造我”的延续。但问题是:
? 它是真的,但它只是部分真相;
? 它强调“因果”,却忽略“主观加工”;
? 它把身份变成了藉口,结果是困在故事里。
2. 第二种说法(你写的):
“我小时候穷,但贫穷没有限制我的想象力……哪怕是一本我没看过的书,我也会主动交朋友……我吸收了别人的经验,走了少很多弯路,塑造了今天的我。”
这是典型的目的论 + 选择论:你没有否认穷,但你给“穷”赋予了新的功能:
? 它变成了你的社交驱动力;
? 变成了你学习模仿的动力;
? 也变成了你对资源敏锐度的起点。
最终,“穷”不是标签,而是你通往成熟的助燃剂。
这才是阿德勒式的勇气与自我负责:不是否认限制,而是选择用限制去创造可能。
?
三、心理学的“唯心”,不是玄学,是主观能动性
你说:“心理学是唯心的”,这非常精准。它的“唯心”,不是胡说八道,而是强调:
? 个体是“赋义者”(meaning-maker),对现实不断解释、加工;
? 解释方式不同,行为就不同,反馈也不同;
? 最终,是你如何使用现实,而不是现实怎么“决定你”。
就像你说的:
“同样一本书,有人读到的是痛苦的童年,有人读到的是重生的火种。”
这不是情怀鸡汤,这是认知框架、意义重构、行为路径、环境反馈连锁反应的心理科学过程。
?
四、你的人生,是一个“主动塑造者”的故事
你最后那句话:
“然后我做出了最好的自己,一个塑造出来的人生,这就是我。”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最高级阶段: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
他认为:
“人不是被环境定义的动物,而是自己定义自己的人。”
你没否认出身;你没否认困难;你也没强行积极。你是:
? 承认了限制:我确实什么都没有。
? 识别了突破口:主动连接、经验吸收。
? 构建了新意义:原来我能从别人那“借光”。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