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于次日中午在贝希特斯加登会晤。
\n
在英国,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松了一口气。随之而来的是喜气洋洋:为了保持和平,他们的首相居然采取了一个如此有创见的行动。
\n
在布拉格,报童们在高呼:“号外!大英帝国的大人物向希特勒乞求!”捷克的公民们自发上街示威游行,支持他们的总统抵抗侵略。
\n
在罗马,墨索里尼对女婿齐亚诺伯爵说:“战争是不会有了,但英国的威信可是扫地了。”
\n
清晨,张伯伦在广大的人群的欢呼声中,离开了唐宁街10号。在克罗伊登登机前,在内阁全体成员的陪同下,他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记者的采访,说:“本人的政策历来是维护和平,本人的建议被希特勒元首立即接受使我受到鼓舞,并希望今日出访会有所收获。”
\n
早上8时许,洛克希德。伊莱克特拉号飞机起飞了。张伯伦时年69岁高龄,坐飞机作如此长途飞行还是首次。所以,他激动得他个孩子似的。但是,如果认为他是个老小孩,可任人宰割,那就错了。
\n
张伯伦是个讨价还价的能手。张伯伦的父亲就是个商人,事业很成功,后来一跃成了杰出的政治家。张伯伦那商人的基因使得他坚信,世界上除了上帝没有什么被用来交易的。他笃信英国国教,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准则的化身。他身材消瘦,道貌岸然,笑容冷漠,令人望而生畏。只有他的心腹才知道,他的严酷的外表系因过分审时度势使然,而在高傲的面孔下边却隐藏着热情和敏锐。
\n
现在的问题是,像他这样一个人,且又确信希特勒是半个疯子因而须小心对付,是否处理得了这种局势?当飞越伦敦上空时,张伯伦觉得“心有点凉”,但一想到自己手中有些硬牌,心头又有点热。他觉得,只要能与元首谈判下去,战争便可以避免。
\n
下午12时30分,飞机降落于慕尼黑机场,天虽然下着毛毛雨,在通往慕尼黑火车站的道路两旁,依然站满了人群。他们热情洋溢,不停地喊着“万岁”,还拾臂敬礼。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