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岳、鄯州刺史侯莫陈悦等一批人,可带兵1000。
侄子、雍州刺史尔朱天光等一批人,可带兵2000。
侄子、汾州刺史尔朱兆等几人,可带兵300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尔朱天光给自己定的标准是7000~。
他不但是这样评价自己手下将领,而且是按这个标准给他们派任务、配军士。
所以才出现侯渊率700精骑打韩楼,尔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三人率3000精骑平陇右,他自己率7000精骑灭葛荣……这样的军事奇迹。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700、3000、7000这些数字,是尔朱荣派出的契胡精骑兵人数,并不是己方所有参战军士数。
每次战役,己方真正参与配合作战的军队,至少5倍于此数。
只是在尔朱荣的概念里,他更关注兵锋的运用。
那些边角料军士们的指挥问题,是手下将领们的事。
比如侯渊打韩楼时,当时侯渊身为平洲刺史、镇守中山,他辖属的军队就有一万多。
那700军士是尔朱荣拨给他的契胡精骑兵。
尔朱天光三人平叛陇右也是如此。
尔朱荣拨给他们3000契胡精骑,他们自己招募的军队人数达到5万以上。
尔朱荣攻打葛荣也是同样原理。
当尔朱荣率7000契胡精骑向着葛荣30万大军军阵冲杀时,后面打酱油的朝廷军也超过十几万。
只不过,尔朱荣军事思想的核心是“选锋”,那相应的,他的战术布置就是先锋兵的具体运用。
至于配套军队的部署,由将军们根据战场实况、自己灵活把握。
有段史籍可查的记载非常有趣:
有一次,尔朱荣与一帮将领们喝酒聊天。
他借着酒意问大伙:假如我死了,你们觉得谁可替代我的位置?
大家稍作思索,一致回答是他的侄子尔朱兆。
尔朱荣听了,使劲摇头。
他对大家说:尔朱兆带兵能力是3000。能够与我持平的人,只有高欢。
史籍记载原话是:此子可统三千骑以还。堪代我主众者,唯贺六浑耳。
这里的“此子”指尔朱兆。贺六浑,正是高欢的鲜卑名。
后来的历史证明,尔朱荣的眼光完全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