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们为派别源头:太子拓跋晃后裔是一派,拓跋焘的其余儿子们后裔、其他拓跋氏后人是另一派。
拓跋晃并没真正做过皇帝,但他的儿子拓跋濬历经千难万险杀出重围,夺得皇位,一路传承下来。
而拓跋晃的10个兄弟们即便做过皇帝的,也没保住皇位,比如拓跋余。
元怿、元略、元徽……都是拓跋晃后人。
元略、元徽两个家族本来就是一伙,关系很铁。
而元深祖上是拓跋建,他是拓跋晃之五弟,属于“宗室其他人”那个派别。
元徽之所以与元深有深仇大恨,除了阵营不同,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被元深绿过。即:元徽的大美人王妃于氏曾与元深通奸。
两人因此势同水火,满朝皆知。
元深领军在外作战,元徽是中枢要员。——这种安排本来就不妥。
对此,元深提出过抗议:要么让其他人领军出战;要么将元徽调离中枢。
胡太后却对元深的抗议置之不理。
元深关于安置降户的奏折到了中书省,郑俨立即拿给元徽看。
二人不分青红皂白,一起批注“不妥”,然后上呈胡太后御览。
胡太后见郑俨、元徽二人都否了,哪里还会质疑,立即将奏折丢进“不予批复”的篮子里。
就这样,元深的谋国良策被随随便便束之冷阁。
元徽的睚眦必报、郑俨的罔顾是非、胡太后视国事如儿戏……凡此种种的堆积,为北魏朝廷备下了丧钟。
按朝廷最初决议,六镇降户原本是被安置在河北的冀、定、瀛三州就食。
但最后统计出的动迁人口数高达60~70万,因为要包括家属。
于是,河北十几个州都有六镇降户落户。
而河北地区的土地根本无法承载人口暴增的压力,各种矛盾日积月累,使得原本是魏国粮食、人口保障核心区的河北,成为无限增压的高压锅。
525年,北方夏天干旱、秋季欠收,压力突破极限,终于先后发生降户暴动:
1、8月,原柔玄镇队主、破六韩拔陵的部下杜洛周在上谷(张家口)聚拢十几万人马,举旗造反。
杜洛周宣布建立国家,国号沿用老上司破六韩拔陵的“真王”。
杜洛周的队伍里,聚集了大量六镇老兵,其中不少人是野心勃勃的厉害角色。
但此时他们都很低调,观察着形势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