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
比如现在涂片的嗜天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
而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至于涂片上的特殊颗粒中性粒细胞,它们数量多,呈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而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而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就会感觉到而行动。
因为它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
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
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但是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会坏死,成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至于嗜酸性粒细胞,它只占了白细胞总数的0.5%-3%。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