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本来有了类似的举措,宋朝的职役,也是从历朝历代进化而来的。先是北魏,官员一分钱也不给,因为他们皆来自富户,不需要这个薪酬。只是苦了那些贫困的官员,高允为中书令,穷得连妻子儿女都养不知。拓跋濬不相信,来了一个突然袭击,跑到高允家察看,草屋数间,床上仅几床破麻絮,厨房里空空如也,要么两棵老青菜与一袋盐。
\n
拓跋濬站在他家中发了大半天呆,最后挤出一句:“古人有清贫如此?”自此不敢呼其名,称其令公。
\n
到了唐朝稍好一点,正常的能做了宰相,一年收入也能相当于宋朝的州级干部。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压力,少数低级官吏,比如耆者与里正,也是乡里面富户承担的。
\n
但没有明确下来。若是让这些人承担了大量的低层官吏,因为家底子好,不需要贪墨一些小钱来养家糊口,会减少贪墨现象发生。
\n
不过强化了地主与富人阶级的优势,对这个后果,李威无法预料到好坏。因此,听说后,一直不言。终不是解决办法,无论是义仓与常平仓,还是要推广的,不过将常平仓普及化,义仓集中化。不能说江南粮食多,就不成立仓储,江南也有灾害,水灾!全国都要必备仓储,以防万一。常平仓向全国推广,义仓减少,降低管理的低层官吏。能做的只是如此了。
\n
将这个想法说出来,又说道:“其实损耗,还可以做一些弥补。比如陈粮酿酒,做牲畜的口粮。可是每法变,都会生出一些巧取豪夺的名目。因此西门少监说了火耗二字。”
\n
这是一个更沉重的话题。
\n
“朕知道它远比义仓严重,也不大好处理。然而坐视不理,事态会越来越严重,最后能糜烂,影响到国家。务必下诏,让各地官吏不能强行百姓用粮纳税,或者用钱纳税。以人为本,国家如何变革,不能将压力加于百姓身上。还有金银宝,为了形成火耗,官吏将它融化,为了贪墨一文钱,往往形成两文三文的损失,何苦来哉?也要下诏,让各地官吏在百姓用金银宝交纳税务时,必须造册登记,百姓备留存根,相互监督掣约。犯事者,严惩不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