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突发奇想,要和儿子的艺术老师聊一聊,因为儿子上个版块做的是自塑像。
当学生们的自塑像摆到展示厅,儿子的个体导师第一时间就把照片发给了老妈,老妈看到之后,感觉到发型挺像,但塑像的感觉是忧郁的,眼耷拉着。恰好儿子在自塑像的旁边一起照了相,就能明显看到,本人看起来眼睛是向上的,神采奕奕,而塑像就是眼睛朝下的感觉,比较忧郁和担心。
老妈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做的是真实的他。因为表面上他总是满脸高兴的样子,但那是他应对外界的界面,老妈知道他心里有很多成长的烦心事,所以内心是忧郁的。
老妈还和一个大学英语老师的朋友说起这事,她说是不是和塑像的技术有关系。
老妈回复说,从新教育的教育理念上讲,如果在没有被成人指导过很多的技术,或者追求技术的话,孩子大概率做出的是他自己。
然后,朋友问,爸爸和妈妈哪个更加忧郁一些?
老妈回复说,当然是我。
其实老妈觉得儿子的忧郁,与爸爸妈妈都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他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痛。
于是,今天就和儿子的自塑像老师发信息了,说想聊一聊对儿子的看见。老师回复了,约了下周去泥塑室,结合前面儿子做的另两个作品一起来看。
儿子要毕业了,现在正在做几大毕业作品:自塑像,自画像,毕业项目,毕业戏剧……
相信这每一个部分都能对现在的他有更多的看见,但是各位老师们才是第一线与他工作的人,所以和老师多聊聊,可以了解这个孩子多一些。
经过了这几年的成长,老妈现在和以前的想法都不太一样了:以前也会去找老师聊,更多的是了解孩子的情况和状态,从而让老妈了解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支持到这个孩子;现在也找老师聊,但着眼点是在看看XXX这个人,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现在儿子已过十八岁,大概率和他将来的样子比较相似吧。
--------------------------------------------------------------------------------------------
“关于吃中药”
前几天因为儿子一天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