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都认为有这样一位“温良恭俭让”的皇帝是大家的福气。
\n
到这里为止,朝堂各派系还是一团和气的,因为大家或多或少都因为皇权不振的事实而得到了不少好处。
\n
然后,商讨进入了庙号环节。
\n
在隋唐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与太庙合并祭祀。
\n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n
因此除了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君王之外,大部分君王都没有自己专属的庙。
\n
当然,到后期,每个帝王实际上也都有了庙号,不过因为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
\n
某种意义上更加客观的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所以庙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比谥号更有实际意义。
\n
以此为代表的,在东汉时期,西汉历代帝王只有四人有庙号。
\n
太祖高皇帝刘邦。
\n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n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n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n
这四人的庙号皆经过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得以巩固。
\n
而作为对比的,是汉元帝、汉成帝等帝王因为功绩不显、犯有明显错误而被刘秀除掉了庙号,失去了单独祭祀的资格。
\n
可见这一时期的庙号还是有相当的含金量的。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