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那就设一个宣大总督,让蔡天祐担任,蓟辽总督,让严嵩担任。”
\n
“朕不管他们用什么法子,都要让的军民不能缺粮,同时还能在将来供应更多军民建边墙!”
\n
朱厚熜这时说道。
\n
杨一清拱手称是。
\n
朱厚熜不得不承认,杨一清到底是在边镇做过多年督抚的大臣,对边务的确能提出很多真知灼见,也很清楚边臣更想捞钱的尿性,知道他们甚至会为了放心捞钱而不惜行贿鞑子,让鞑子去给别的边镇找麻烦,这样就能显得他们的防区表现不是最差的。
\n
而如今,宣大总督和蓟辽总督,集中事权,的确很有设置的必要。
\n
而也正因为杨一清军务上非常熟稔,所以,在议起这事的时候,张璁等在一旁基本上插不上话。
\n
不过,朱厚熜记得,在原本的历史上,杨一清应该是督抚入阁为首辅的最后一位文臣。
\n
因为在杨一清之后,好像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只从翰林清流中选,乃至到嘉靖后,阁臣尤其是首辅基本上都只有在京做官的经验,没有在地方为政的经验。
\n
带兵的经验就更不用说了。
\n
甚至,在京做官也只是在国子监、翰林院、礼部这几个清贵衙门迁转。
\n
这也就使得大明执政官越到后期越不通实务,越容易被底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僚蒙蔽,进而导致在他们之上的皇帝也跟着被蒙蔽。
\n
大明的统治阶层似乎越到后面越有意识的让当国执政不通实务,而不仅仅是不让皇帝不通实务。
\n
朱厚熜不想这一幕继续出现,所以,他现在,会有意识的,把自己信任的大臣,调到地方任兵宪和督抚官。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