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宣榕便道:“陈大人觉得何处不妥?”
\n
陈铭道:“为朝廷增税?说的义正辞严的,不还是看姑苏那块每年绸布贩卖,不少官吏中饱私囊,他们一个两个的,也想有利可图么?”
\n
宣榕失笑,又问其他人,听了几个赞同几个反对意见后,又问季檀:“庭芝觉得呢?”
\n
“确实不妥。”季檀轻叹了口气,“稻桑周期不一样,农户不一定能立刻习惯,对其家业经营带来不利,这是其一。目前各地机巧盛行,江南各地绣坊盛行,其实不缺绫罗绸布的供应,若是布料过多,出海也无法倾销,价位会被压低,反而损伤一些养蚕、织绸人家的收成,这是其二。其三——”
\n
他微微蹙眉,道:“中原是粮仓。近几年虽有谷种改良,能比以往结出更多粮草,但‘风调雨顺’这四个字,可遇不可求。万一碰到洪涝旱灾,一年辛苦就都白费,而西线极有可能打仗,若是真的天灾,到时候军需是个大问题。”
\n
宣榕道:“善。”
\n
有人做事从求官求仕途出发,为了少许政绩,不惜欺上瞒下,甚至夸夸其词,为祸乡里;有人虑事想着中庸不出差错,为此遵循祖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显得僵硬刻板。
\n
满朝文武,嘴上讲着仁义道德、为天下苍生。
\n
可真的能从百姓角度出发的,又有几个人呢?
\n
并没有几个人——季庭芝属于其中之一。
\n
于是,朝臣散去后,宣榕又单独留了季檀一会儿,一道用过午膳,拟定如何利用朝堂舆论,压住驳回这几道奏折。
\n
商讨完方略,已是半下午。
\n
季檀起身,告辞离去:“臣这就去着手准备……”
\n&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