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连日赶路的缘故,在她的脸上还带着几分风尘仆仆之色,又因方才忽然落雨,在发辫金饰上还沾着一层水雾。
武清月歪着脑袋往外探了探,这才瞧见,呀,这边上还有个人呢。
连日策马疾行,对于弘化这位生活在吐谷浑多年的,还有薛仁贵这位武将,都算不得麻烦。
大唐文人也有的武德充沛,可不是体现在这里的。
她能抢在洪灾到来前说出那几个字,已经是极不容易的事情了,额外的事情就算她想要尝试着包办也做不到。
所以李淳风他是想不来到此地也不行啊。
见到促成他前来此地的武昭仪已至,他还是先撑起了精神挺直了腰杆,状似无意地抹了把面上的水珠,保全了自己这“仙风道骨”的颜面,这才回道:“昭仪有令,不敢怠慢,以下官所见——”
弘化能将他带到此地,已足够说明些问题了,那么……
她瞧了一眼地上的包袱,伸手一指,“在陛下来前,将你用于陈述之物尽数筹备妥当。”
李淳风一愣。
当李治抵达此地的时候,就见仙居殿内本是用来用膳的长桌之上,已堆满了图纸与书籍。
“臣将史书中有记载的关中水患尽数罗列其中,发觉了些问题。”
李治打眼看去,都觉得有些眼晕,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
好在李淳风此人虽有些学究做派,在将问题阐释明白这件事上,却还是口齿伶俐的。
“秦孝公十二年,以咸阳为都城,大筑城郭冀阙,人口日增,灾害愈频。好在彼时诸国林立,关中人口比之天下之众还在少数,所以咸阳为秦都一百四十四年间,共有六次洪涝灾害。”
武清月在旁目光一亮。
但仔细想来,李淳风会以这等方式向李治进言,又不奇怪。
李淳风不知让他被拽来万年宫的始作俑者心中种种腹诽,已接着说了下去:
“可到南北朝之时,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曾以长安为国都,在此期间,四十年有水患十二次。”
“以臣愚见,渭水之河只怕承载力有限,沟渠营建不足,因此——关中越是人口昌盛、民生繁茂,便越是有滋生水患之可能!”
按照方今的习惯,如有大旱或是水灾,往往不是帝王问责己身,便是由朝中要员担责。
然而今日,李淳风却说,是关中越兴盛,渭水就越泛滥?
但即便如此,他也总不能因这样的几句话,就做出什么疏散关中人口的决策。
更何况,此时还正是他要将权力自长孙无忌手中收回的时候,任何一点决策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李淳风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