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藏书阁的雕花窗棂,沈钧钰捧着《齐民要术》的手稿穿过回廊。晏菡茱正踮脚擦拭顶格书箱,绯色裙摆扫过积尘,惊起梁上一窝雏燕。
“父亲允了。“沈钧钰将手稿摊在酸枝木案上,“只是这农算入科举的事。“
晏菡茱转身时碰落箱盖,泛黄纸页如雪纷飞。她弯腰拾起半卷《汜胜之书》,指尖抚过“溲种法“三字:“夫君可记得永昌伯府佃农李叔?去年他按古法浸种,亩产多收三斗。“
沈钧钰望着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李叔斗大字不识。“
“所以他按图索骥闹了笑话。“晏菡茱将残卷按在他胸口,“若县令都如李叔般只识皮毛,如何劝课农桑?“
二更梆子响时,靖安侯正在书房擦拭祖传宝剑。剑穗缠着的玉珏突然断裂,滚到沈钧钰脚边。
“农算入科考?“沈文渊收剑入鞘的动作微滞,“当年你祖父推行武举改制,被言官弹劾了三年。“
沈钧钰将农书手稿铺在案上:“南橘北枳的道理,县令总该懂得。“
烛火跃过“溲种法“的图解,沈文渊忽然想起北疆战报——去年雪灾,三个县令因不懂冬麦御寒之术,致使万亩良田绝收。
“北方学子不识荔枝,岭南举子未见雪灾。“他屈指叩击剑鞘,“这考题如何公允?“
“所以需要这个。“沈钧钰翻出手稿末页,泛黄宣纸上画着稻穗与麦穗对比图,“农司正在编纂《四海农经》,各道物产皆有图解。“
窗外惊起夜枭,扑棱棱撞在“文渊阁“匾额上。沈文渊望着儿子眼底跳动的烛火,恍如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那年他力排众议改革马政,也是这般灼灼目光。
“明日把《四海农经》纲要呈来。“沈文渊突然道,“阅书楼之事,为父会请太子督办。“
五更鼓破晓时,晏菡茱正在晒书场指挥仆役。七八个寒门书生候在角门,最年轻的攥着秃笔的手在抖——那是用三百张抄经纸换的入门牌。
“先抄《汜胜之书》第三章。“她将砚台推给青衫书生,“错字超三个,今日酬劳减半。“
沈钧钰抱着樟木箱穿过月洞门,箱里《永乐大典》残卷泛着陈墨香。晒场西角突然喧哗,小厮揪着个偷藏纸页的少年:“这治蝗篇是侯府秘。“
“让他带走。“晏菡茱掰开小厮的手,“今夜蝗虫可不管这是谁家的学问。“
沈文渊立在阁楼暗处,看着少年将纸页塞给门外老农。老农布满沟壑的脸笑成秋菊,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