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身高八尺的汉子抚摸纸张的指尖微颤,腰板挺得直直的,目光把这四字印在脑海里。随后他把书递给秦柳氏,一个接一个往下传阅。
&esp;&esp;像《魁本对相四言杂字》,原本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识字书籍,最早出自明朝初期。
&esp;&esp;在他看来,这比《千字文》所编录的字更基础。等这学完,他的教程安排才会到《千字文》。
&esp;&esp;而《百家姓》,据他从钱勤学处得知的信息里,哪怕是私塾,启蒙期间也只是要求把《百家姓》朗朗上口,并不深究其姓氏渊源。蒙童们更多的精力在《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为此,他把它押后了。
&esp;&esp;秦朝宁朝他们几人鼓励道,“看吧,识字是不是不难?”
&esp;&esp;如果没有手里这本《魁本对相四言杂字》,他给家里人画大饼“识字不难”这话还没这般容易说出口。正是有了钱大哥给的这,会让他们一整家子识字的过程,难度降低大半。
&esp;&esp;有图的书籍比纯文字书籍会贵上几分,而长辈留下来的念想之物又非金钱可衡量。
&esp;&esp;他挨着竹凳子看着家里人,等待着他们的反馈。
&esp;&esp;秦石犹豫了一刹,也应道,“我也记住了这四字长如何模样。”
&esp;&esp;“大哥、二姐和爹都很厉害!”秦朝宁真情实感叹道。
&esp;&esp;闻言,他们几人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羞赧中又有点自豪,对于识字这事不仅不抗拒,还隐隐有些许憧憬期待。
&esp;&esp;于是,秦家几人又忙活起来。
&esp;&esp;一是为了看看毛笋的情况,二是需要提前选出那些径直节少、有弹性的老竹做好标记,便于秦石放班后的砍伐。
&esp;&esp;没有了秦朝宁陪同,秦朝阳反而满身不自在,若有所失。他出门前再次问秦朝宁,“幺儿,真不去县里?钱叔怕是也要念叨你去哪里了。”
&esp;&esp;抱着装有衣服箩筐的秦晚霞走到木门处,看不惯她哥黏黏糊糊,“你就快走吧。幺儿今日陪我和娘一天,值得你这般拈酸。”
&esp;&esp;你们不懂,幺儿在手,万事无忧的安全感。
&esp;&esp;“朝阳,把箩筐背上”,秦柳氏打断他的发愁,上前帮他背好。
&esp;&esp;秦柳氏叮嘱他,“咱家给钱掌柜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