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入朝廷,群臣联名上书征讨。
\n
李瑾得知后,只是派兵前往雍州平定桓冲的叛乱,并枭首示众,至于燕王,她并不相信桓冲的造反是燕王所为。
\n
“朝廷兵制,将天下分为十道,各道诸州将领,下辖兵力至多不过数千人,唯有燕王,统十万边军于河西,名为震慑漠北突厥,实则是割据一方。”
\n
“今朝廷,经十余年休养,兵备充足,河西的隐患,请求陛下尽早根除。”
\n
“燕王乃关中军之首,以燕王的威望,就算兵解,也能一呼百应。”
\n
群臣们恐惧这位边关大将,除了夺权,更有要其性命者。
\n
皇帝打压关中军,便让群臣以为,李瑾也会对燕王动手。
\n
“桓冲起事,为何要以燕王之名?”李瑾开口道,“正如你们所说,以燕王的声望,若真要起事,何须借助桓冲之手。”
\n
“桓冲密见燕王,乃燕王传召,此举便十分可疑,桓冲起事更是证明了此事。”
\n
“无论桓冲所言真假,他都是燕王曾经的心腹部将,燕王拥兵自重,如若继续放任,则人心不稳。”
\n
“请陛下三思。”
\n
“请陛下三思!”群臣齐奏。
\n
李瑾望着满堂朱紫,如今的朝廷,女官已占得一席之地。
\n
中书侍郎赵砚书欲开口,却被一名绿袍女官抢了先。
\n
天授七年时,皇帝于御史台设左、右司谏,掌规谏讽谕,从七品上。
\n
女官便是左司谏,并且看着年岁不大,眉清目秀,“桓冲以燕王的名义起兵,但是起兵至今,河西的兵马却丝毫未动,这说明是雍州刺史桓冲不愿交出兵权,但又自知无力抵抗朝廷的打压,所以才想用这样的方法,来迫使燕王与之合谋,如果朝廷真的出兵河西,那么就正中桓冲的计谋。”
\n
“漠北突厥虎视眈眈,燕王不但为国朝一统立下汗马功劳,且成功击退突厥,使其臣服,如今战事刚刚停歇,朝廷就因为一个刺史的遥言而质疑功臣,倘若真的因此除去燕王,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朝廷,边关将领又是否会感到寒心,而致使将来无人敢效忠于朝廷与陛下。”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