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几个月后,随着国家的运转一切正常,迁都之事,也正式提上了议程。
\n
而伴随官制更改的,是一套全新的选官制度——科举。
\n
第342章 君臣(二)
\n
章和二年,盛夏,十五,望日大朝,天子上殿听政。
\n
——承明殿——
\n
由于皇帝年幼,无论是常朝还是朔望大朝,都由临朝称制的平阳长公主代为。
\n
最开始,群臣对于女子掌政,是极为质疑与无法容忍的,但在权势的威压下,以及经过承明殿政变,反叛者遭到血洗之后,群臣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n
然而在朝会上,文武官员对于更改官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n
最后牵扯到了中央对边镇的控制,时任大将军、大司马、丰州刺史武安侯萧怀玉还在殿堂之中,听着他们那些对功勋武将的刺耳言论。
\n
自认为刚正的文臣,在上疏得不到答复后,便以死谏的形式,公然在朝堂上弹劾。
\n
认为武安侯一人身兼数职,又拥重兵,而今战事停歇,中央应当收归兵权,将其麾下十万边军拆解,以安朝野。
\n
由于尚书左仆射杨素与门下侍郎卢思道皆为平阳公主一手提拔,所以在这场争论中没有明确表态,但却默许了门生参与争辩。
\n
文臣抨击,武将袒护,但抨击者多,袒护者少。
\n
然不管文臣如何劝说,明堂之上代替天子行使君权的平阳公主始终没有发话。
\n
而朝堂上说话真正有分量的,当属三省的宰相与六部尚书。
\n
其中职权最重的尚书省,其长官杨素,一直依附于平阳公主,自然不敢明目张胆的作对。
\n
而新任的中书侍郎贺昭文却是以连续两年吏部考功第一,由六曹侍郎调任中书侍郎,由于中书令未置,贺昭文遂成为了中书省实际的宰相。
\n
见争论不休,而平阳公主又有意袒护武安侯,贺文昭便从首座中起身,走到大殿中央持笏而拜。
\n
“自公主开始整顿地方,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撤去诸郡后,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诸州刺史统辖本州,以佐官约束,定时入京述职,短短半年时间,楚国上下吏治清明。”
\n
“武安侯之功,东平齐,北定燕,可载史册,无人不称颂,然为人臣,辅君建业,此乃臣之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