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n
太康七年七月秋,吏部对各地中正推举来的士子进行考核,共一百七十余人。
\n
由吏部进行初定,从才能与家世定品,与以往一样,出身越高,所定的品级也越高。
\n
为防止弄虚作假,最终的裁定便到了平阳公主的手里。
\n
大中正裴长之将考卷送往勤政殿,和之前一样,皇帝并不在殿内。
\n
裴长之将吏部的排名与考卷展开,“公主。”
\n
不出意外,排名前十的,几乎都是眼熟的名字,出身高门,而且其中还有裴长之的门生。
\n
“这个王珺,天材英博,又是琅琊王氏出身,下官一直记得公主的话,齐地的百姓,亦是楚民,选官要一视同仁。”裴长之将几份名次靠前的竹书推到平阳公主身前。
\n
身为尚书令承裴长之,想扶持自己的势力,平阳公主当然清楚,她在仔细阅览了一遍后,发现了一份字迹更为工整的试卷。
\n
“赵砚书。”平阳公主看着名字念了出来。
\n
除了字迹,这篇文章的整体,也让平阳公主十分的舒适,然而名次却很靠后。
\n
“尚书令。”平阳公主看向裴长之。
\n
裴长之当然知道平阳公主的意思,“公主,这个赵砚书虽有才能,但是出身差了些,品资不足。”
\n
“朝廷现在缺的是可不是家世好的人。”平阳公主道,随后她又将裴长之推荐的王珺排在了第二。
\n
如此一来,裴长之便也没有了说辞,“都按公主的意思,下官没有异议。”
\n
作者有话说:
\n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中正是官名,可以理解为是选拔人才的官员,地方州郡都有大小中正,小中正辅佐大中正,大中正一般有中央官员有资历的大臣兼任,由于大中正几乎都是上品的世家门阀子弟,所以这个制度慢慢的变成了以家世为主要品资,于是就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种说法。
\n
平阳目前还没有临朝称制哦。
\n
公主要是成了女帝,身边会有特别多女官(哈哈哈哈)
\n
第325章 赵砚书
\n
选官结束之后,平阳公主在勤政殿代替皇帝接见了这批即将踏入仕途的士子。
\n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